Bloody Sunshine

Just too damn hot

买了辆蔚来的电动车?

作为一个完全不理解什么叫「驾驶乐趣」的宅男,原本以为自己这辈子可能也不会买车。然而计划没有变化快,有了孩子之后迅速意识到在北京还是需要有个车方便,无论依赖公共交通还是专车,效率都差一些,比如霍营地铁站换乘时有一大段没有无障碍装置的楼梯,比如滴滴专车的婴儿座椅只给机场接送提供了。

于是就这样买了辆车,之所以选择蔚来完全是个意外,本来想通过高成本的方式投资一个汽油车牌再搞个汽油车。赶巧了和十八吃饭提到这个事儿,十八有个帝都电动车牌空闲。又赶巧了他的朋友张老师因为现金流紧张,蔚来ES8创始版的预约不打算买了。于是,作为一个完全不懂车也不喜欢车的宅男,还算抢鲜的开上了这辆车。

价格就是官方售价,照片也欠奉,搜一下到处都有。简单记录一下感受:

  • 服务优秀
  • 软件完成度凑合,但是bug不少
  • 电动车特色挺招人喜欢的

服务优秀

王VP和我说,蔚来是50万买辆70万配置的车,带了500万的服务。虽然没体验过500万的服务,但是蔚来的服务确实挺好的。体现在这么几个方面。

  • 销售和服务人员精神状态好,态度真诚让人舒适,和他们两位fellow+提车专员电话和见面沟通过,虽然打招呼的时候可能加个「哥」开头(不知道是否因为我的东北口音)但大体上态度亲切而不谄媚,很真诚,让人觉得很好。另外听张老师说蔚来的销售岗并不是按照销售提成计薪的,没验证,回头问问。
  • 服务方式适应互联网时代,我的车运到北京之后,fellow就组建了一个微信群,加了提车专员进来,保证提车过程信息通畅。提车之后又拉了十来个各路人马进群,有任何疑问在群里提出都会迅速得到解答,当然这些人肯定不止服务一个车主,但是微信群这种零学习门槛又可靠的沟通方式实在是太友好了。
  • 硬服务到位,上牌全程都是蔚来安排人搞定,然后板车把车送到我家楼下。过几天要贴膜和升级软件,也不用自己送车,蔚来上门取车都弄好送回来。对我这种懒人来说简直不能更棒。(这次升级了系统就有OTA了,希望再也不用送服务中心升级了)

软件完成度凑合,但是小bug不少

完成度是说已经发布的功能基本上完整可用,确实有一些基本功能缺失(据说是这个价位车的基本功能,我也不懂),比如360度影像,这玩意我前两天才知道是啥,我还挺需要的,希望能早日推出。

目前我对车娱乐系统需求也就是听个歌,QQ音乐送了三年车机会员,不知道有啥用,然而我需要的是Apple Music,估计是看不到了?

车载地图导航功能还算完善,然而线路算法和高德比有差距,可用性也有不少小问题,做好一个导航是需要很高投入的,这方面不期待蔚来短期内能改善,除非接入三大地图,或者支持CarPlay(可能性不大但是我好需要啊)。

一些细节的小功能还挺贴心的,比如左前右后窗开个缝儿的透气模式。

手机app虽然问题不少,但是挺有用的,而且能看见持续在改进。

这几天遇到的小bug包括:主屏幕点不亮,明明连着网但是NOMI(语音助手)说没有网络,后视镜倒车下翻后前进了没有自动翻回来。解决方案统统都是锁车休眠,然后重新启动,算是软重启吧。结合前几天微博一位员工遇到在路上整个主屏和仪表盘都灭灯,多少让人有点不放心。

另外主屏这套系统看起来是安卓(因为ANR弹窗非常安卓),所以有一个安卓共性的问题:刚启动的时候特别卡,卡到界面动画都掉帧。估计两分钟左右之后会变好,这个是目前最让我不爽的问题了,这个问题也是暂时解决不了的,希望蔚来能给app里加个预先启动车机的功能,能缓解一下。

电动车特色挺招人喜欢的

前面说了,我买这车完全是个意外,因为有朋友借给我电动车牌照,又有朋友之前预约了蔚来,我啥也不懂就顺水推舟了(毕竟特斯拉也买不起不是)。开这个车之前我只开过教练的CRV和伟哥的福克斯,总驾驶历程不足1000公里(其中跟着教练开了大概三四百公里),属于纯正新司机。

开上蔚来第一个感受是敢超车了,之前对于提速超车这事儿比较怵,因为提速是一个伴着轰鸣的缓慢过程,总觉得把握不好速度。电动车所谓的「动力随叫随到」所言不虚,需要提速的时候,速度来得很快。当然这也带来了一些风险,我明显发现自己开车边快了,还是需要注意安全的。(说是变快了,平均速度也就30km/h)。

另一个让我喜欢的是动能回收(行驶时利用车的惯性速度发电,会导致减速),之前去中关村试驾的时候对动能回收很不适应,因为之前开过几天汽油车,需要减速的时候习惯性的脚迅速离开油门放到刹车上,在动能回收强度比较高的电动车上,脚离开油门(或者叫电门?)的同时,车就会以最大功率开始动能回收。直观的感受就是好像踩了急刹车,整个人都会前倾。但是适应了之后这玩意太好用了,因为动能回收的功率是看你踩油门的力度的,所以可以只用油门控制速度了,大大减少了换位置踩刹车的次数,非常方便。

大体上目前还是挺满意的,继续观察。

方法论与这个世界

2015年前后的有段时间,我觉得自己可能是病了,是职业病,会试图用产品设计/产品管理的方法论去解决一切问题,从工作到生活。再之前的一段时间,有个看法,觉得世间一切事情都应该有对应的方法论,我们可以用方法论获得最佳的结果。

几年后的现在回头看,觉得自己是个小傻子。

先从产品设计的方法论开始说吧,设计的大方法论就是明确问题-解决问题,这个方法论可以用来解决任何问题,但是但从逻辑上看,这里面就有两个漏洞:

  1. 不是每个问题都需要被解决
  2. 不是每个问题都能够被解决

这两个情况生活中都很常见,前者可能是你女朋友只是想倾诉一下工作中的苦恼,你确在不断的告诉对方应该怎么做;后者更常见,世界上有无数让你鞭长莫及的问题,徒增苦恼,无计可施。

从这个例子,我意识到一件事情(说出来有点可笑),这个世界,这个客观世界,是我们这个世界上最复杂的存在,我们基于这个世界派生/抽象/总结的种种经验/方法/鸡汤,都是简化的建模,不可能完整的描述世界本身。「听过很多道理,仍然过不好这一生」作为文字表述出来感觉好像有点妙,似乎听过了道理就应该能过好这一生了,毕竟那么多道理都是在帮你理解这世界如何运转,然而,还差得太多啦。

也许人类社会的根本矛盾是人类相对低的脑容量和这个无比复杂世界之间的矛盾。

团队碎片化与扁平化

其实没什么关系,只是三年前今天拍的照片而已

前几天和一个朋友聊到他们公司的近况,他说整理了十几个方向出来,每个方向都有一个小团队在推进。事儿太多了忙不过来。我当时听下来感觉似乎不太对,他们公司仍然算是创业期,这个状态听起来有点失去重点。也让我想起2013年MIUI的组织结构调整,把原来功能型的产品设计团队打散到每一个具体的项目组团队里面去。后面很多问题都是那个时候埋下的。

我曾经是扁平化坚定的支持者,甚至认为传统意义上的「管理」这件事儿是没有价值的,因为当时见过组织结构的臃肿和缓慢,幻想一场彻底的革命,回想起来也是因为踩的坑少,如今已经不这么想了。说说现在的想法。

先明确一下我说的扁平化是什么,假设一个有400人的研发团队,10-15个人一组,形成30个小组,每个组都有组长,这些组长都直接汇报给一个老板(可能是部门GM之类的)

扁平化有哪些好处呢?

  1. 降低决策和沟通成本:一个扁平化的组织,绝大多数决策不会需要超过两层确认,大多数决策都在小团队内部确认就好了,管理层可能只是进行事后review,这样对团队来说是很爽的,我要新东西只要小团队内部觉得好就做了。如果在大公司可能项目立项审批就三个月过去,UI review再来三个月。
  2. 提高小团队内部凝聚力:因为所有人都可以参与决策,所以对产品的主人翁意识会更强。
  3. 产出的结果高度模块化:因为小团队内部沟通迭代极快,所以多个小团队间不会有强耦合,结果上看每个团队产出的内容应该是模块化很强的。
  4. 老板的掌控感:因为直接管理所有的小组,所以对于项目细节的进展了解会比较多,有掌控感。

那么有什么缺点呢?

  1. 提高了团队间沟通成本:如上面所说,因为小团队内部沟通迭代极快,团队会倾向于在内部解决各种问题,一旦要跨团队沟通很可能就需要找到管理30个组长的老板,他因为直接管理人太多,分给每个小组的精力一定是有限的,可能会成为瓶颈导致跨团队沟通效率低
  2. 宏观决策能力下降:小团队之后,每个团队将会非常专注于自己团队的小目标,如此一来,整个团队的愿景执行情况完全仰仗于管理30个组长的老板的判断,和上一条一样,他的精力很可能会成为瓶颈。
  3. 团队整体效率不是最优:虽然工作可以模块化,但是对特定方向,一定会有多个模块之间的协同效应,彻底拆散扁平之后,从组织结构上放弃了这种协同的可能性,团队能否达成协同完全靠团队的lead个人能力了。

所以,一句话结论:扁平化的问题在于协作效率。对应的解决方案就是对有协同需求的团队建立协调机制。

这个协调机制可能是临时项目组,可能是金字塔的组织结构,也可能是委员会,因地制宜。

2017 ++

又是一年末了时,有好几年没写过自己的年终总结了。。

在日本生活了完整的一年,不过只上了8个月班,因为嘛,夏天生了个娃,小胖丫头一枚,网名三喵,简称喵喵喵,现在每天都会瞅着我傻笑,希望她能健康长大。PS:日本没有落地国籍,这孩子是中国人。
小手已经明确要求叫三喵了

到日本生活一段时间,是我们两口子的一个愿望,实现了之后的感觉更多的是想念北京,还有长春。今年只回了一次长春参加婚礼,路线颇为拧巴,东京-大连-长春-北京-东京,算上这一次,总共也只回了两次北京而已。

来之前还有个愿望是以东京为基地好好玩一玩日本,这个部分实施得不算很好,2017年没出去野几次,算下来只去了足利、江ノ島、仙台、沖縄,有一半原因是老婆怀孕不方便野了,更主要的还是内心真的喜欢宅。。。不过电影,展览和演出真是看了不少。日本电影地方保护比国内厉害的多,多数好莱坞电影都会晚三个月甚至半年多以后才会上映(是的蓝光都出了),我们金牛座当然不会吃这个亏,所以去电影院看的多是日本电影或者国内没上映的文艺片。
内田英治的新片《獣道》

说到文艺片,是要感慨一下日本的艺术院线,至少在东京还是挺发达的,新宿周边就发现了七八家艺术影院, 渋谷附近也是不少。这样的资源自然不能浪费,特意去看了几场R15+的电影,接近年底的时候更是跑到上野的成人电影院去看了一场R18+。R15+的电影有一些文艺片,也有被称作ピンク映画(粉红电影)的擦边球情色片。R18+就是赤裸裸的色情电影了。虽然不是什么了不起的事情,总归是见过真正的色情电影院,心情还是有一些小激动的。
正宗的成人电影院,里面放的都是赤裸裸的黄片

演出真是看了个爽,最满意的一场,可能也是我截至目前看过最满意的演出シン・ゴジラ対エヴァンゲリオン交響楽,演出素质极高,远超出预期,而且鷺巣詩郎亲自演奏,天野正道指挥,高橋洋子唱了那首歌,庵野秀明还人模狗样的出来露了个脸。不能再完美了。
シン・ゴジラ対エヴァンゲリオン交響楽音乐会散场

孩子出生之后嘛,受益于资本主义的福利,我开始了为期一年的陪产假,可以每天看孩子长大的感觉真的很好。为了保持自己的工作状态,在馒头商学院上开了个产品经理的入门课程,借这个机会对之前产品经理的工作做了个总结。

2017个人年度最佳

  • 电影:《Trainspotting T2》- Danny Boyle
  • 音乐:《T字路s》-T字路s,《三碗不过岗》-厨子和戏子
  • 电子产品:iPhone X - Apple
  • 书:没看新书,《海伯利安》值得一看。

2018年也很快就会过去,希望会发生一些有趣的事,希望喵喵喵健康成长。

PS:生了孩子之后,两只猫在家里的地位急剧下滑,也许只有回北京能拯救它们了?
相依为命的大喵和二喵(大雾

Beats Studio 3 Wireless上手

没有图,懒得拍以及反正网上到处都是,不差我这几张。

入手了一个2b耳机(因为左右耳罩上各有一个b。。。)
Beats是一个普遍被黑的耳机品牌,说实话如果不是W1芯片,我可能也不会考虑买它。但是这个耳机是目前唯一满足我所有需求的:

  • 主动降噪:我有几乎不隔音的AirPods了,需要一个火车飞机上用的主动降噪耳机
  • 无线:考虑到下一个手机肯定没有耳机孔了,无线是一定的
  • W1芯片:用了AirPods之后,无法接受没有W1芯片的耳机了
  • 能够链接音频线使用:最近觉得飞机上的娱乐系统片儿还挺新的,比自己拿iPad方便也舒适

Beats Studio 3 Wireless(太特么长了后面简称BS3W)是目前唯一用了W1芯片的主动降噪耳机,于是就它了,以下是一些感受:

关于我

不是发烧友,不信玄学,认为1000块钱以上的有线耳机声音表现能力都差不多,用过一些便宜耳机,森海塞尔HD448,舒尔215,Bose QC15/QC20,Klipsch Image One/X10。

音质

2013年的时候有段时间我挺想要个Beats的,有个朋友知道了,送了我一条Beats Tour。平心而论,音质不错,但是线材不太结实。。。
BS3W音质比我预期的好,首先完全没有传说中的低音轰头,反而是感觉低音的量比我之前用的Klipsch Image One还轻一点。解析力也没什么问题,声音颇舒适。缺点是稍微有一点闷。

降噪

降噪能力超出预期,但是没达到Bose QC15那种四大皆空的感觉,主要是因为有一些底噪,类似白噪音。尝试了东京的电车和商场,足够提供一个安静听歌的环境了。
开启和关闭降噪的情况,音质没有区别,这个挺好的。

佩带

相当舒适:耳罩足够大,不会压耳朵;头梁设计合理,不会压头也不会夹,作为一个大头我表示很欣慰。缺点也有,一个是稍重,不过配重很均衡,所以虽然觉得有点重但是不会失去平衡滑落,另一个是Over ear的通病,戴久了会有点热?

操作

操作是按键式的,左边是音量+/音量-/播放键,逻辑和EarPods的三个钮一样,右侧是开关,这个开关键功能比较多,开关机,开启关闭降噪,重新配对。
说实话,不是太好用,主要是这样几点:

  • 操作分布在两侧,关闭降噪并暂停音乐,这个出门买菜比较常用的行为需要两只手,不方便
  • 开关键是按一秒开关机,双击开启关闭降噪,按五秒重新搜索设备,这个按一秒开关机的「一秒」相当微妙,不是按一下开,而是要按住一小下才会开。。。

连接

连接很方便,托W1芯片的福,和AirPods一样自动同步到其他登陆了同个iCloud账户的设备,这个的好处是iPhone/iPad/Mac/Apple Watch都可以方便的切换,而传统的蓝牙耳机一般只能支持记住最后两个连接的设备。
而且BS3W采用了Class 1的蓝牙方案,也就是说理论上有效距离是100米,办公室里起来去弄个咖啡什么的都可以不用担心断开。

其他

开箱体验有硬伤,比如外封套的阻尼过大,不好拿;箱子里第一层的纸板质感不太好。但是也有惊喜,方正的盒子和蛋形的收纳盒的对比感觉很可爱。
AirPods的方便,除了W1之外,更多的是多个传感器的功劳,所以没有光学传感器/运动加速感应器的BS3W也没法实现摘下暂停之类的方便功能。

总结

  • 优点:W1芯片连接方便,佩带舒适,音质和降噪能力对得起价格
  • 缺点:操作不是很方便,国行价格太贵(但是这个牌子仿品很多不建议淘宝买水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