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loody Sunshine

Just too damn hot

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框架讨论问题

每次有点社会热点,人们的情绪总会经历大起大落,总是有爆料,有愤怒,有反转,有反转的反转,然后不同阶段入场的人们战作一团,纷纷表示:我是最有道理的。

但是观察一下就会发现,真理没有越辩越明,甚至根本就没有辩的这个过程,有的只是自说自话,有的只是「实名反对楼上所有回答」,有的只是「定体问」或者「TGBXS」。几天之后,尘埃落定,围观群众继续去围观下一个热点,留下你一脸懵逼,到底发生了什么?

为什么要进行讨论呢?讨论是为了把问题搞清楚。(而不是为了喷一把爽了,或者屁股亮出来获得认同)。把问题搞清楚包括问题是什么?它是怎么来的?现在的进展是什么?以后会如何或者我们应该怎么做。后移动互联网时代,每个人都面对海量的信息,获取真实有效的信息这件事儿,对人的要求可以说是空前的高,带来的后果就是很多看似讨论的行为,其实只有表达,没有交流。这种情况方式更容易激化矛盾而不是解决问题。

另一方面,讨论这件事儿是需要强交互的,讨论的双方(或多方)需要高频率的交换意见,了解彼此的想法才能保证话题始终在同一个频道上。但是目前互联网的主流意见平台,无论知乎还是微博,这种交流都是广场大喇叭式的,我喊出我的声音,你们可以在下面叫好,或者你拿出自己的大喇叭?。这种交流方式决定了更多人去喊话而非交流,如果想进行高质量的交流,对参与者的自律性要求很高:收敛话题,关注讨论的重点,不撒泼打滚,不煽动群众。然而很难。

我觉得讨论问题该有的框架:

  1. 同步主题:我们在讨论的问题是什么;
  2. 同步背景知识:现在已知事实有哪些;
  3. 同步彼此状态:你的看法是什么,我的看法是什么;
  4. 交流彼此的意见:你的意见是什么,我的意见是什么。

要做到也不难,大体上就是倾听,确认是否理解,同步信息,最后明确希望讨论的结果(解决方案?还是达成共识?)

写到这发现其实又是犯了职业病,毕竟大多数人讨论热点话题只是凑个热闹,跟风说两句满足一下自己的虚荣心或者正义感,未必要一个结论,就像上面说的,现在流行的媒介都是大字报式的,并不适合深入讨论,我又何必较那个真呢?

外国AC+在大陆的保修策略

昨天我把iPhone摔了。

TLDR: 今天修好拿回来了,过程中验证了一个Apple Care+的Corner case,港/澳版手机 + 其他国家的AC+,可以在大陆使用权益,而且碎屏修复免费。

昨天中午出门的时候一个送餐小哥车刚停下,我就回头拦了一下门,手一滑,啪嗒掉地上了。脸着地,捡起来翻过来一看,卒,阿不是,碎。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下损失太惨,我特意买了Apple Care+。但是,我这个iPhone有点特别,所以我不太确定AC+的权益在大陆是不是能用:

  • 这是一台港版的iPhone
  • Apple Care+是在日本买的日区

首先这种购买方式消费者是不能自助实施的,因为我当时在日本工作,拿到港版的手机,以后打算回国,所以不太确定应该买哪里的AC+。在线联系了美国的客服,大姐的建议是在哪用就买哪里的,所以我应该买日本的,但是iPhone默认只能买销售区域的,所以这个客服大姐帮我下了个单,邮件给我账单支付成功的。

昨天摔了之后我就直接电话Apple客服:400-666-8800,经历了输入IMEI(简直莫名其妙),口述姓名/电话/邮箱,描述问题,和数次等待之后,客服告诉我说:1、她不知道,因为她是软件和服务的客服;2、需要打电话给店里问,她可以告诉我号码但是接,因为是不同部门。

此时已经有点懊恼了,于是打三里屯店的电话:4006171363,描述了问题,经过三次等待,加上反复确认我的iPhone X并没有超过2年(这玩意发布了才一年多好么)之后,开始进入车轱辘话环节:

  • 对方:您需要把手机拿过来我们看了才能知道是不是可以保修;
  • 我:你需要看手机上的什么信息,我可以现在告诉你,我打这个电话就是想确认了能保修再去;
  • 对方:您需要把手机拿过来我们看了才能知道是不是可以保修;
  • 我:我问的是你们的保修政策,我海外买的AC+大陆能不能用,这个不需要看机器吧?
  • 对方:您需要把手机拿过来我们看了才能知道是不是可以保修;
  • 我:好的,知道了,拜拜。(生气的)

然后怎么办呢,找高级客服问问吧,不然就直接约美国客服的电话咯,再次电话Apple客服:400-666-8800,输入IMEI,告诉接电话的小哥直接转给二线,小哥找了个高级客服,这位高级客服给我的答复是:海外买的AC+全球都可以用,中国大陆除外,所以我如果想用AC+权益,只能去其他国家修,国内修就要按照普通维修收费。刚好我过些天要去香港,寻思就顺路去处理一下也行。于是挂机。

挂了之后又有点不甘心,拿个碎屏手机用两三周一点也不快乐啊,于是上网搜别人的经验,没有完全一样的,但是好几个案例都说国内Apple Store是可以用海外AC+的,于是决定去碰碰运气,赶巧了西单大悦城店下午三点空出一个位置,就冲过去了。

西二环真可怕,到晚了十分钟,然后现场重新约等两个半小时,插上检测,天才表示我擦这个组合我没见过啊,看看系统给啥提示就怎么来吧,然后系统提示是说,这玩意可以修,而且免费修,本来国行AC+的188人民币也不用付,免费!

正在诊断中的手机,把这货连着的设备都给列出来了,不知道是不是能远程诊断

然后就是今天下午电话通知我修好了,不过底部有一个螺丝给拧秃了,秃了,了。。。所以以后有问题可能无法维修,问我要不要换个新机,仍然是免费的,考虑到国行那个专属的恶心功能,我拒绝了(对方可能以为我有病)。下午冲过去拿回来换好屏幕的手机, 美滋滋。

结论:

  • 港/澳版手机 + 其他国家的AC+,可以在大陆使用权益,而且碎屏修复免费。
  • 苹果店员和客服对于自己保修政策中一些边角情况并不了解,都是接上系统看了才知道。

布布

布布,我的新头像

买了辆蔚来的电动车?

作为一个完全不理解什么叫「驾驶乐趣」的宅男,原本以为自己这辈子可能也不会买车。然而计划没有变化快,有了孩子之后迅速意识到在北京还是需要有个车方便,无论依赖公共交通还是专车,效率都差一些,比如霍营地铁站换乘时有一大段没有无障碍装置的楼梯,比如滴滴专车的婴儿座椅只给机场接送提供了。

于是就这样买了辆车,之所以选择蔚来完全是个意外,本来想通过高成本的方式投资一个汽油车牌再搞个汽油车。赶巧了和十八吃饭提到这个事儿,十八有个帝都电动车牌空闲。又赶巧了他的朋友张老师因为现金流紧张,蔚来ES8创始版的预约不打算买了。于是,作为一个完全不懂车也不喜欢车的宅男,还算抢鲜的开上了这辆车。

价格就是官方售价,照片也欠奉,搜一下到处都有。简单记录一下感受:

  • 服务优秀
  • 软件完成度凑合,但是bug不少
  • 电动车特色挺招人喜欢的

服务优秀

王VP和我说,蔚来是50万买辆70万配置的车,带了500万的服务。虽然没体验过500万的服务,但是蔚来的服务确实挺好的。体现在这么几个方面。

  • 销售和服务人员精神状态好,态度真诚让人舒适,和他们两位fellow+提车专员电话和见面沟通过,虽然打招呼的时候可能加个「哥」开头(不知道是否因为我的东北口音)但大体上态度亲切而不谄媚,很真诚,让人觉得很好。另外听张老师说蔚来的销售岗并不是按照销售提成计薪的,没验证,回头问问。
  • 服务方式适应互联网时代,我的车运到北京之后,fellow就组建了一个微信群,加了提车专员进来,保证提车过程信息通畅。提车之后又拉了十来个各路人马进群,有任何疑问在群里提出都会迅速得到解答,当然这些人肯定不止服务一个车主,但是微信群这种零学习门槛又可靠的沟通方式实在是太友好了。
  • 硬服务到位,上牌全程都是蔚来安排人搞定,然后板车把车送到我家楼下。过几天要贴膜和升级软件,也不用自己送车,蔚来上门取车都弄好送回来。对我这种懒人来说简直不能更棒。(这次升级了系统就有OTA了,希望再也不用送服务中心升级了)

软件完成度凑合,但是小bug不少

完成度是说已经发布的功能基本上完整可用,确实有一些基本功能缺失(据说是这个价位车的基本功能,我也不懂),比如360度影像,这玩意我前两天才知道是啥,我还挺需要的,希望能早日推出。

目前我对车娱乐系统需求也就是听个歌,QQ音乐送了三年车机会员,不知道有啥用,然而我需要的是Apple Music,估计是看不到了?

车载地图导航功能还算完善,然而线路算法和高德比有差距,可用性也有不少小问题,做好一个导航是需要很高投入的,这方面不期待蔚来短期内能改善,除非接入三大地图,或者支持CarPlay(可能性不大但是我好需要啊)。

一些细节的小功能还挺贴心的,比如左前右后窗开个缝儿的透气模式。

手机app虽然问题不少,但是挺有用的,而且能看见持续在改进。

这几天遇到的小bug包括:主屏幕点不亮,明明连着网但是NOMI(语音助手)说没有网络,后视镜倒车下翻后前进了没有自动翻回来。解决方案统统都是锁车休眠,然后重新启动,算是软重启吧。结合前几天微博一位员工遇到在路上整个主屏和仪表盘都灭灯,多少让人有点不放心。

另外主屏这套系统看起来是安卓(因为ANR弹窗非常安卓),所以有一个安卓共性的问题:刚启动的时候特别卡,卡到界面动画都掉帧。估计两分钟左右之后会变好,这个是目前最让我不爽的问题了,这个问题也是暂时解决不了的,希望蔚来能给app里加个预先启动车机的功能,能缓解一下。

电动车特色挺招人喜欢的

前面说了,我买这车完全是个意外,因为有朋友借给我电动车牌照,又有朋友之前预约了蔚来,我啥也不懂就顺水推舟了(毕竟特斯拉也买不起不是)。开这个车之前我只开过教练的CRV和伟哥的福克斯,总驾驶历程不足1000公里(其中跟着教练开了大概三四百公里),属于纯正新司机。

开上蔚来第一个感受是敢超车了,之前对于提速超车这事儿比较怵,因为提速是一个伴着轰鸣的缓慢过程,总觉得把握不好速度。电动车所谓的「动力随叫随到」所言不虚,需要提速的时候,速度来得很快。当然这也带来了一些风险,我明显发现自己开车边快了,还是需要注意安全的。(说是变快了,平均速度也就30km/h)。

另一个让我喜欢的是动能回收(行驶时利用车的惯性速度发电,会导致减速),之前去中关村试驾的时候对动能回收很不适应,因为之前开过几天汽油车,需要减速的时候习惯性的脚迅速离开油门放到刹车上,在动能回收强度比较高的电动车上,脚离开油门(或者叫电门?)的同时,车就会以最大功率开始动能回收。直观的感受就是好像踩了急刹车,整个人都会前倾。但是适应了之后这玩意太好用了,因为动能回收的功率是看你踩油门的力度的,所以可以只用油门控制速度了,大大减少了换位置踩刹车的次数,非常方便。

大体上目前还是挺满意的,继续观察。

方法论与这个世界

2015年前后的有段时间,我觉得自己可能是病了,是职业病,会试图用产品设计/产品管理的方法论去解决一切问题,从工作到生活。再之前的一段时间,有个看法,觉得世间一切事情都应该有对应的方法论,我们可以用方法论获得最佳的结果。

几年后的现在回头看,觉得自己是个小傻子。

先从产品设计的方法论开始说吧,设计的大方法论就是明确问题-解决问题,这个方法论可以用来解决任何问题,但是但从逻辑上看,这里面就有两个漏洞:

  1. 不是每个问题都需要被解决
  2. 不是每个问题都能够被解决

这两个情况生活中都很常见,前者可能是你女朋友只是想倾诉一下工作中的苦恼,你确在不断的告诉对方应该怎么做;后者更常见,世界上有无数让你鞭长莫及的问题,徒增苦恼,无计可施。

从这个例子,我意识到一件事情(说出来有点可笑),这个世界,这个客观世界,是我们这个世界上最复杂的存在,我们基于这个世界派生/抽象/总结的种种经验/方法/鸡汤,都是简化的建模,不可能完整的描述世界本身。「听过很多道理,仍然过不好这一生」作为文字表述出来感觉好像有点妙,似乎听过了道理就应该能过好这一生了,毕竟那么多道理都是在帮你理解这世界如何运转,然而,还差得太多啦。

也许人类社会的根本矛盾是人类相对低的脑容量和这个无比复杂世界之间的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