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loody Sunshine

Just too damn hot

给过了生命周期的Ubuntu升级

VPS八百年没改过配置了,因为想把WordPress迁移到Ghost上(WordPress君你别哭),就打算Apache也换成NginX一起搞了,apt-get的时候发现各种报错,源都连不上,全线404,还倍儿洋气是个IPv6的地址Orz。

Err http://archive.ubuntu.com raring/main i386 Packages

404 Not Found [IP: 2001:67c:1360:8c01::18 80]

搜了一下才明白,我用的Ubuntu 12.10造就过了生命周期,需要升级

简单易行的升级就是 do-release-upgrade咯。对不起,因为已经过了生命周期,apt-get源已经不支持了 Orz。还好Ubuntu官方有升级指南 。按照指引一步一步完成即可升级。

过程大体上和把大象装冰箱差不多:

  1. 修改sources.list,把源改到old-releases
  2. 安装update-manager
  3. 升级。

我在操作的过程中还是说找不到合适的镜像,要求覆盖sources.list,同意即可。

另外还发现了一个各个版本Ubuntu的Repo生成器,挺方便的:https://repogen.simplylinux.ch

(Fin.)

工作搞定了。

在家赋(wan)闲(shua)了四个月之后,接了日本乐天的Offer,4月初入职。

感谢找工作过程中各位老板和朋友的帮助!

有几点希望说明一下

  1. 日本乐天不是做巧克力派的那个公司?,主营业务是电商,网址是 www.rakuten.com 说我去做巧克力派的朋友,回国我就去物美给你们买巧克力派做礼物!
  2. 之前和一些同学约了饭,但是没吃,有同学反馈说:『你是不是别人都吃完了把我忘了?!』真的不是!我是那样人么!!其实是我担心我和你们吃完饭又在国内赋闲了两年什么的,那见面多尴尬是不是?!
  3. 我2月底回北京,然后预计三月中下旬去准备入职,可以约起来啦!
  4. 做RD PM UI的朋友,想去日本工作生活可以小窗我,可以介绍工作机会(有汉语友好和英语友好的)。
    然后插播一组广告:

我家房子出租,7月初可以入住,预计租期2-3年。

* 价格公道,有兴趣的朋友请小窗,看眼缘 :)

从糯米电影谈谈页标(Page Control)

周末顶着寒潮,参加了一个兄弟的婚宴,席间有百度的同学表示现在糯米比原来强多了,你试试。然后我就真的试了试,强多了没感觉,但是电影频道的首页搞得我很不舒服。打开就是两种典型的滥用翻页指示器(Page Indicator/Page Control,这个说法太拗口,后面都称作『页标』),拿出来说说。

页标这个东西,顾名思义,是用来标记页码的,是现在智能手机上最基本的交互组件之一,因为iOS最早就在桌面上采用了这个设计,让很多设计师想当然的觉得这个东西人人都懂都会用,只要能横划的位置就可以放。错了。

单纯说页标本身的设计,它能承担如下的功能

  • 暗示用户此处有多页可翻
  • 告知用户总页数
  • 指明当前位置

但是,页标本身也有一些限制

  • 『页』是最小单位,页标的设计是离散的,如果需要对于元素滚动进行连续的标识,应该用游标或者进度条之类的设计。
  • 它是可见的页面元素,当用户点击时应该响应和反馈。
  • 因为可见,所以可能遮挡后面的内容。

糯米电影

上图是我截取的局部,进入糯米电影频道,顶部的两个模块,就叫它们是橱窗和菜单吧。先引起我反感的是下面都是胖达的菜单部分。

1. 翻页指示器,指示的,是,翻,页!

感觉这似乎没什么好说的。。。但是这种情况确实经常出现,请看图中『演出赛事』这个胖达。发现了么?当你横划这个位置的时候,它可以走半页。。。实际上这个菜单栏是可以以像素为单位滑动并停留在任意位置的,在这个地方用页标,反而增加了用户的困扰:我在哪?后面是否还有但是我划不过去?

解决方案很简单:

  1. 要么就翻页:第二页填不满空着。(看设计这么整齐,我估计设计师不会同意。)
  2. 要么去掉页标,露出半个item暗示可以滑动查看后面项目。(看设计这么整齐,我估计设计师不会同意。)
  3. 要么就别放这么多项目在这里,缩减到一行内搞定。

其实3是最可行的方案,但是减法这件事儿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阻力大。

2. 移动设备的橱窗上最好不要加页标

糯米电影

(是的,上图和上上图的是同一张)橱窗上加页标这件事儿亘古有之,PC Web上大量网站采用了这样的设计。说实话在PC端也不是很好的设计,这个设计有如下问题:

  1. 页标是否可操作?并没有一个明确的标准或者暗示。
  2. 页标本身会遮住橱窗的内容,考虑到内容的多样性,很可能会导致页标部分不可见。
  3. 加了页标之后,因为理论上可以快速跳转,变相鼓励了运营是放更多页。

你带着这三个问题看上面的图就会发现,真糟

  1. 有7个不同的轮换图,意味着你想去找刚才看到的某一个,最多可能要划6次。我知道一个足够理性的人也3次内解决的,但是实际上用户并不明确目标的位置。
  2. 用户可能会下意识地点击页标尝试翻页,然后挫折。(当然了,该图点击次数加一,KPI WOW)
  3. 遮住字了啊大哥!!刚才那个啥都不同意的设计师你出来。

因为在PC端有鼠标这个高精度设备 + 存在Hover这个状态,所以问题不太严重。不少用户也被训练了,知道这个东西是什么,以及点击可以看对应的内容,在移动端则不然。绝大多数移动端橱窗的页标都是不可点击的,因为面积已经很小,用户几乎不可能精确操作页标,所以不支持点击理所当然。但是,用户并不能明确的知道,直到他点了一下,发现:我日。

在移动端,好的橱窗设计翻页设计应该:

  1. 经验上,轮换图的数量不超过5个。
  2. 不使用不可操作的页标。也不要把页标放到橱窗图片上。
  3. 有切换动画的自动轮换,暗示用户可以操作。
  4. 通过露出一部分下一张图片给用户预期(露出的部分短边应该不小于30pt,因为需要响应操作)。

3. 其他

去年 @林兆钦 推荐过一篇文章给我:iOS Design Rules to Break,其中第一条就是Page Control的滥用,文中提到了更多滥用的例子,比如用来做主导航。在很多设计师眼里,这一排小圆点就是告诉用户:『我可以横划切换哟』,很不幸的是,因为页标本身视觉方面是很弱的,用户很可能根本看不到,尤其是当页面上内容复杂的时候,比如你们的新版本功能介绍。在iOS Human Interface Guidelines: Controls里面,其实已经明确了建议的使用场景和不建议的用法。

有一个多数人可能没注意过的细节:iOS桌面上的页标是可以点击的,不过不是精确操作,只能提供上一页和下一页。这个功能曾经在某个版本被那掉过,后来又加回来了。这个操作不完全符合用户预期(定位到目标的点),但是是一个可以接受的妥协。所以在HIG中也有提到,Page Control,只能提供线性浏览。

(fin)

关于出国玩用什么SIM卡这件小事儿。

前些天一冲动,定了过完年去夏威夷玩。出门玩为了啥?不就是为了发个朋友圈么!那不就得有网么!上网一般就是三个选择

  • 随身热点:优点是人多的时候人均成本低,不需占用额外的设备。
  • 当地SIM卡:优点当然用起来方便,人少的时候其实成本也不高。
  • 国际漫游上网:这个方案万万不可,除了贵,很可能你还是用不了Google Maps,这是能急死人的。

随身热点有一些额外的麻烦,如果你的手机突然不能上网了,排查问题比较麻烦,而且有时候为了省电还要开开关关甚是麻烦。所以自从被许婶安利了当地SIM卡方案之后,我就一直选这个了。

然后顺便就做了一些美国运营上覆盖情况的功课:夏威夷手机信号美帝四大运营上点评:Honolulu, HI Carrier Reviews & Coverage Maps 先排除了Spirit(还能找到很多骂它信号差的)

然后是其他三家在夏威夷的覆盖情况,如下图,可以看出AT&T和Verizon的覆盖显著优于T-Mobile。PS:链接可以用来查他们三家在美国和全球服务的覆盖情况。

Verizon Coverage Locator
Verizon

AT&T Maps - Wireless Coverage Map for Voice and Data Coverage from AT&T 
ATT

T-Mobile 4G LTE Coverage
T-Mobile

那么怎么买卡呢?火奴鲁鲁机场国际到达厅可能没有预付费卡卖,要么到了Waikiki找地方买,或者提前在淘宝上买好。消息来源:SIM card purchase at Honolulu Airport arrivals

剩下的就是淘宝搜了,因为排除了T-Mobile,所以其派生的一系列虚拟运营商卡也不考虑了。Verizon几乎只有租用服务。最后就只是挑选AT&T套餐的问题了,按需选择即可。

说实话,决策过程一点也不顺利,要自己找各种资料。考虑到在充分竞争的市场,电信服务的价格不会有太大差别,尤其对短期游客来说。其实核心问题就是两个

  • 信号最好的运营商是谁
  • 在哪买

这种信息应该是可以标准化的,之前也就是能在穷游锦囊里见到偶尔提及,希望能变成基础信息的一部分才是。

如果有一条(又一条) 用户不能错过的通知

这三条通知晃瞎了我的狗眼。。。

这种情况挺普遍的:有一天你设计了一个重要通知栏,这个通知仅用在展示最重要的通知,然后所有人都发现我擦这个通知效果好棒,不如我们多来几条吧!

然后你就想撞墙自尽了。

当然撞墙并不能解决问题,导致这个情况的原因通常是原有的通知容易被用户忽略,无法满足产品运营的需求,除了本身展示不合理,对于通知的滥用是降低其价值的最主要原因之一。

但是运营团队不能自己背这个锅,如果产品设计时没有合理的规划各种通知、站内信、官方消息之类的触发条件和频率,难免在实际运营的时候出现轰炸用户的情况,毕竟人人都有KPI。

怎么办呢?

对于新产品:

  • 靠经验
  • 参考别人的经验

对于已经上线了一段时间的产品,需要re-design的话

  • 从使用数据中挖掘用户需要什么样的消息
  • 也挖掘用户不需要哪些垃圾消息
  • 关注历史消息有效到达情况和发送频率、类型、时间的关系
  • 整理相关功能的运营纪录,汇总运营需求
  • 确定key metrics

(Fin.)

PS: 最上面的绿色条,点进去是这个网站的改版,把自己改成了个Airbnb,也是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