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loody Sunshine

Just too damn hot

有些事得服

消失了这么些天
其实啥也没干,找工作来着
原来的工作告一段落辞了,找新的
和跟电视台的时候一样。
原来的同事好心劝我
先签了,一边工作一边找
免得最后落个无业游民。
而且签了之后想办法让公司炒你(比如冲进老总办公室一个耳光-_-b)
还能骗着个把月工资。
但是那事儿实在干不出来,
一方面和同事、头儿的关系都挺好的,如果突然就撒手了给人家添麻烦
另一方面骑驴找马三心二意的,也难真正找到合适的工作。
这几天找工作感觉比较深的一点,
找工作除了能力啊,学历啊这些硬件要求
很重要的一点是诚意。
嗯,工作的问题先说到这里。

然后说说有些事儿你得服
1、菊花酵母郭小四要加入作协,新闻全文就不转载了,请自己点击链接查看。
  郭小四这人挺让人看不上的,当然,从很多角度讲,我还不如人家。但作协这东西,从我记事儿起就挺恶心的,估计那会儿是被郑渊洁教唆的,感觉就是一帮不知道干啥的拿着国家津贴游山玩水。由此想到一堆所谓“摄影家”似乎也差不多。一帮傻屄围着一个东西拍来拍去,拍毛啊。。。去年新闻中心搞的摄影大赛,有张坝上照片小明看到了说,这张他也有。我囧,为啥呢?因为他们一起去的坝上,都在一起拍的一个角度,一种构图。自己去玩玩也就算了,号称“摄影家”?去死吧。韩寒在Blog上也说过类似的事情,这种人,就和蜂鸟啊poco啊那些地方搞外拍的一样,一堆找不着妹子的中年人,有点小钱,买点设备,参加个外拍还能摸摸年轻姑娘。上次花火和我说有的大叔参加“人体摄影活动”的时候,专门从屁股下面拍,你丫拍A片呢是么?
  对了,一起申请的张悦然称“加入作协,就感觉你不是一个人在写作。”这句太强大了。对!丫不是一个人!丫和酵母都灵魂附体了-_-b....

2、看到这么一句话“90后的孩子们,真的比我们还浮……”
  对于这种话,只有一句,咱们自己还浮着呢,哪有心情管人家。
  年轻人浮躁一点是正常的(虽然我觉得大学里面浮的太凶了),不用搞得好像浮躁就了就没有未来了似的,人的改变永远不会是因为别人说了什么。只能在生活中慢慢来。

3、[十二宫].Zodiac.2007.DVDRip.XviD-DiAMOND
  大卫·芬奇的新片,真实事件改编,这个片依然是芬奇喜欢的那种“高智商”的玩意儿,不过没有浓重的宗教式的行为,因此如果是看了Fight Club和Se7en之后想继续看的人会失望,这部还是比较接近The Game,虽然结尾有点差强人意。全片吊胃口吊的要死,最后一勾走了--#。
  在这个片里有一些宿命式的东西,不过不是主线,只是点缀。还可以看到男人在好奇心面前有多贱-
-b...脆弱到可以抛弃“真实”,只要一个答案。不过话说电影看完之后老娘也是只想要一个答案。。。
  另一方面,中间找leigh那段可以让你认识到,剪辑(你乐意叫蒙太奇也行)对于内容的扭曲能力,事实上那段没有任何直接证据证明这个人是凶手,但是每个观众都会对这个人是凶手产生认同。一个眼神,一个手表标志的特写,一段匆匆插入的解释。这就是剪辑。

4、老娘绝对蛋疼。
  话说不想重分区,又要重做系统,C盘又太小。最后的解决办法是用nlite定制一个系统。。。
  我囧。不过还没落实,等工作稳定的吧。

5、世界上没有废片。
  这是06年3月份用aking的300D拍的,第一次进棚,这几张完全是不知道闪光灯怎么用的废片,这两天弄Adobe Lightroom发现很爽,不像之前测试版那么卡了,主要是格式都支持。PS CS2删了之后就对处理去烟台用D70拍的照片发愁。
  跑题了,因为错误操作删掉了原片(看到jpg顺手就删了,忘记当时有几张就是jpg的了),不过你可以看之前的一张,一个意思。事实证明,后期是神奇的。另外附注:Model: 白菜,白菜是大美女,第二张是处理过的,因为调得有点过又懒得磨皮所以才呈现出一种有点粗糙的状态。非本人原貌。下面照片纯属演示用。

![](http://webtoart.com/blog/upload/20070719_cabbage_IMG_3798.jpg) ![](http://webtoart.com/blog/upload/20070719_cabbage_IMG_3799-Edit.jpg)

证书入手

毕业了
散伙饭没参加
学士服不穿
毕业照不照
毕业典礼在西南村睡觉
拿着两个证离开这里

不过上午去拍了一下当代大学生
等我回北京整理了发上来

老娘也就是个替人修电脑的好人命了
以后女人修电脑一类事宜一律不予理会

来吧,都来调显示器。

请先看这两个帖子里面的照片。

去烟台的:http://webtoart.com/blog/post/649.html

南开毕业的:http://webtoart.com/blog/post/651.html

如果你觉得第一个帖子去烟台的照片里面有一些反差偏低,而第二组照片刚刚好的话,那么恭喜你,你的显示器太亮了,需要调整- -b...

基本上九成以上的液晶都会存在过亮的问题。别相信液晶对眼睛好的屁话。亮度过高对眼睛的伤害绝对比辐射大,况且一般CRT的辐射还不及GSM手机呢。

调整方法:基本上如果是太便宜的液晶就不要调整了- -b,因为很难调正..比如我现在用的公司的dell。。。或者可以用Samsung Natural Color调整。。。不过换汤不换药,基本上这种液晶为了追求亮度到多少多少流明搞的反差很差,只能在驱动里叠加色彩配置曲线。效果差点。

如果是还可以的液晶,用Nokia Monitor test就成。调节对比度那个选项,因为目前LCD的亮度和对比度不是完全独立的,所以不要遵照对CRT的把对比度调满的原则,亮度固定个感觉差不多的位置,然后找到对比度可以暗部至少能分辨出5%,亮部能分辨98%那格的地方。这一步完成之后至少细节表现稍微好一点。

然后打开Adobe gamma那个东西,都选默认,有调节块的那里用三原色独立调整,摘掉眼镜,或者在显示器上蒙个半透明的塑料布,调整到里面小块和外面基本融为一体(如果不近视又没有塑料布请眯着眼睛看,总之不要关注横线就对了),保存icm色彩配置文件。 桌面-右键-属性-高级-色彩配置管理什么的-添加-选刚才的文件-设为默认,完成。如果用photoshop,在photoshop里面也把RGB的色彩设置设成这个。默认是sRGB,色域太小。关于色温调整什么的和工作环境有关,一般用7500也没啥问题,如果有兴趣请自行google:显示器 色温 校准

这次去烟台回来,又看了一下关于校色的文章,开始尝试按照数据做色彩的处理,在两台完全不一样的显示器上处理,结果还是差距比较大,依然是依靠眼睛,不过比较好的是烟台那组因为同学的显示器偏暗,是珑管反差很强,根据直方图来做还是保留很多的暗部细节,印出来的话应该是和我理想的情况比较接近的。 南开那组主要是做的色调,对于明度没有太苛刻,主要还是依靠眼睛,因为显示器太亮导致明度不足,虽然保留了细节,但是在正常的显示器上(或者印出来)看,有几张人脸应该是严重的欠曝了。。。

总之不是我拍的问题,也不是我后期的问题,是你们显示器太差了- -b...
好吧,我承认这个总之和上面是逻辑矛盾的。囧rz..
色彩管理是门学问,如果想深入请google: 色彩管理,资料不多,但是还是有不少有用的。

蔡琴的公開信,讓他活在我的歌里吧!

2007/7/2 下午 07:44:52 ♀ 蔡琴
  讓他活在我的歌裏吧!
  07.7.1星期天,電視播了一整天,我也看了一整天;楊德昌就這麼走了….。

電話錄音裏數不清的媒體留言,都希望我回電;
  這個時候,叫我說什麼?!
  說什麼也說不清楚我的五味雜陳,就算說清楚,又為什麼呢?!
  而所有人卻急著要一篇’前妻的反應’!!
  從一天最初的簡短快訊,然後經過中間不斷的增加資料、周邊訪問、調畫面…

  到一天的結束,我的名字一直連著他的逝世消息….。
  回想當初,從我確知彭鎧立和他的戀情,到決定當機立斷成全他們,
  再到辦完離婚手續,甚至到今天他去世,我的每一階段似乎都得攤在鏡頭下…
.。
  而今天,我怎麼告訴外頭,我都還來不及感受呢….?!
  直到一天將盡,從電視上,我已看過他那被重複了又重複的身影後,
  一陣强烈而尖銳的刺痛,才刺醒了我的感覺!
  深埋在我心底,長久不願再去回想曾經對他的記憶,突地襲上來;
  我脫口輕喊出一句:楊德昌!你怎麼可以這樣就走了呢?!
  跪在聖經枱前,我為他的靈魂急求,求主以神自己的名領導他走義路,讓他行
過死?的幽谷也不怕遭害….!
  我感謝主在他生命結束前,是與他的最愛在一起。
  我抬起不停湧上淚水的眼睛,堅定的告訴 上帝:我可以站起來!
  我深深的感謝 上帝,讓我與他轟轟烈烈的愛過…;
  我安靜的、肯定的用手拭摸著夾在聖經中的小十字架;閉上眼,
  再感受一次這曾經的愛情…,一次比一次平靜、勇敢。
  細數他一生共完成了八部電影,在我們生命聯集的十年中,我竟見證了一半…
.!
  作為一個曾經的伴侶,我們一起年輕過、奮鬥過。
  作為一個女人,他給我的寂寞多過甜蜜。
  作為一個觀眾,我們痛失一個銳利的紀錄者。
  時間會給他所有的作品一個公道,他的付出不會寂寞!
  至於我們所有過往的點滴,我自己品嚐,
  就當作我活著時永遠的秘密,隨著他的逝去與世長辭。

杨德昌过世了。

。。。
美国当地时间上周五,中国台湾著名导演杨德昌因大肠癌病逝,享年59岁。
。。。

这消息太残酷了。

![](http://www.sinaimg.cn/ent/s/m/2007-07-01/U1584P28T3D1620640F326DT20070701152308.jpg)
>
  杨德昌(1947—2007),台湾新电影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于2007年6月30日,在与癌症抗争7年之后与世长辞。在他60年的人生旅途中,曾获得了电子工程学的硕士学位,从事计算机软件设计7年。1974年,才赴南加州大学学习电影的杨德昌,到1982年35岁时第一次执导了《光阴的故事》第二段《指望》,备受影坛瞩目,开始了与新电影密不可分的人生阶段。就在他与新电影息息相关的25年中,他创造出《海滩的一天》、《恐怖分子》、《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独立时代》、《麻将》、《一一》等多部在国际影坛获奖无数的影片。 >   杨德昌作品不多,他将精准的工科思维应用于电影创作,用现代变革的眼光来看待台湾尤其是都市的文化变迁与人情世故,作品偏重理性剖析,充满犀利的批判意识,放射出思辨与哲理的锋芒,是富有探索性与实验性的电影创作者。2007年,杨德昌原本要将自己一直喜欢的武侠动画《追风》搬上银幕,还无缘见到这部影片,他已随风而逝,我们只有透过他的影片来追忆他的影像与思索。

http://www.mtime.com/act/ydc/index.html
http://www.cinewiki.cn/index.php?title=%E6%9D%A8%E5%BE%B7%E6%98%8C&oldid=155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