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loody Sunshine

Just too damn hot

为什么电影分级制度在中国大陆没有实行?

答在知乎了:为什么电影分级制在国内无法实行?

这个问题答起来好简单:从事电影行业的人并不迫切的需要分级,所以没有实行起来。

前几天和媳妇闲聊聊到这个话题,想了一下也真是奇怪,貌似经常看到的声音都是电影行业的工作者呼吁政府搞电影分级。 感觉政府真可怜,还要替这帮人背锅。

将心比心嘛,如果我管理这个行业,我可不想做分级,搞了分级之后一帮人叽叽歪歪的说限制创作自由,分级不合理,审查机构收黑钱什么的,我图什么啊,你们丫自己不好好干把锅扔给我?我接才有鬼了。

诚然,世界上存在一些分级机制是政府管理的,但是最早的电影分级体系以及目前世界主流的分级体系都是行业自律,并非政府主导:

  • 美国的电影分级机构是MPAA,民间组织
  • 英国的电影分级机构是BBFC,民间组织
  • 日本著名的映倫管理委員會,民间组织
  • 北美的游戏分级机构ESRB,民间组织
  • 美国和日本的漫画分级,也是民间组织或者行业自律

既然电影分级是行业可以自发启动形成和执行的,为什么大陆就一直没有呢?显然是从业者并没有觉得分级迫在眉睫,而这些呼吁政府搞分级的人,明面上说的是要分级,言外之意是停止审查。。。大哥咱能好好说话么。我个人完全无法认同这种打嘴炮的行为,指望靠写文章推动政府撤销审查改为分级,不如从自己开始建立行业自律的分级制度,影响政府放宽审查才是正路。

回归问题,这个行业没有分级无非以下原因:

  1. 政府管的不够紧,空间足够行业发展,并没有看到分级能赚到更多的钱
  2. 观众对未成年人看到那些成人内容并不在意,不会有官司不会有抵制不会影响电影行业的人赚更多的钱。
    所以这个行业的人根本不着急分级,反!正!能!赚!钱!,打打嘴炮黑两句政府也不会有人查水表咯。上述两点发生变化,无论是政府收紧审查,要求对最广泛的群众提供无血腥暴力色情擦边球的内容,或者消费者给这帮从业者俩耳光,应该都能促进他们做点自律的事儿。

老炮儿 Mr.Six

好久没写电影,今天有点冲动。

看了个新片儿,《老炮儿》。看完就觉得好多冲突,然后很快就在朋友圈里看到了黑它的朋友。

这个片有太多的冲突,有南北的冲突,有官民的冲突,有穷富的冲突,有老少的冲突,最后,还有当地文化和外来人们的冲突。这么多的冲突集中在一部作品里,肯定会有不同的声音。这也证明了这个部电影挺屌的,冲突的双方在各自的立场都认为自己获得了表达。

黄和我说,这个片他觉得是在讲老板姓和政府的冲突,这些社会现象,讲老炮儿们教育年轻人,这些年轻人什么都不懂,缺少道德,需要教育。

我没找到李易峰和吴亦凡的粉丝,不过,站在年轻的人角度,我们小的时候都有过天不怕地不怕的时候,没经历过这些谁能自己长大?三儿和六爷说了四五遍小孩儿下手没轻没重,后来这些老哥不都活着从看守所里走出来了么。这是一个讽刺的点。另一个,中二病官二代吴亦凡,感觉自己遇上大侠了,可是又怎么样呢,大侠转眼就给你报了官。丫那眼泪真是对小清新和假文艺的一大嘴巴。

这个片里面没明说,但是传达了一种老北京的乡愁。《鹿港小镇》唱的是一种典型的乡愁,是我有一个美好的故乡,但是老北京的乡愁是《钟鼓楼》里『我的家住在 二环的里边』,是《一个北京人在北京》里『过春节你们走了 说家乡话快乐吧』,老北京从来没有离开这个城市,但是这个城市的变化,让这些怀旧的人的故乡,只存在于过去。六爷的故乡是那个顽主的北京,茬架的北京,他贯穿始终的京腔,片里各种各样的北京土话,和银幕前的观众形成了这样一种冲突,如今在北京并非经常能听到京腔,这个人来人往的城市已经和老炮儿们熟悉的北京截然不同了。

六爷希望永远按照他熟悉的规矩活下去,可是历史的车轮就这么轰隆隆的压过来了。今年我31了,10年前我是看这个世界怎么都不顺眼的少年。十年后,我就是年轻人看了就觉得是傻逼的大爷。

另外我觉得特别好的一个点,是六爷这个人物塑造的太真实了,不说大的不敢开刀这些,他在和儿子沟通时候的种种不讲道理,和霞姨、三儿的关系,塑造了一个特别丰满的形象。

关于李易峰的演出,他的北京腔实在是太糟还不如用港台腔。减半星。官二代强行中二病,剧本减半星。

随处可见的交互设计灾难 之一

仅代表个人观点,与供职公司无关,一毛钱关系都没有

因为一些原因,我安装了一个某视频聚合App,Android版,简直是勾起了我的倾诉欲,满眼的交互灾难。说实话,这些灾难在数据上可能屁都看不出来。但是如果只要看数据就能设计出好产品的话,iPhone早就被Android赶到海里去了吧 :D

同样的,这些设计都会有人说:我觉得挺好用的啊。嗯,没有一个设计能满足所有人,我们做设计的[通常]会希望做符合普通人直觉的设计。

1. 横划切换底部Tab


请问上图哪些地方可以横划切换?

底部Tab,并且横划切换是微信Android版用了并发(liu)扬(du)光(shen)大(guang)的设计,底部Tab本来是iOS的交互范式之一。

  • 好处:是一级导航在单手操作的范围内,方便点击。
  • 缺点:主要是语义上略有不足,不符合从上到下的阅读顺序。

Android发布的时候采用一级导航放在顶部Tab的方式,优缺点正好和上面倒过来,随着大屏手机的普及,在Android 4.0中,Google引入了横划切换一级Tab的交互模式,降低了单手操作的门槛,好,这是背景。

在Android设备上使用底部Tab有什么问题呢?主要是两个

  • 在多数手机厂商选择跟随Android交互规范的今天,底部Tab的学习成本可能稍高
  • 安卓手机底部通常有3个操作键,越来越多的手机才用屏幕按键的方式,如果底部还有3-5个Tab,操作特别拥挤

不过上面这个不是今天要吐的槽,虽然用iOS的交互范式有缺点,但是通常不至于导致用户困惑,不过引入横划切换Tab这个,槽点就多了。

  1. 没必要:Tab在底部就是为了方便点击,引入这个手势没有太大好处
  2. 对后续产品设计不利:占用了在Tab内横划切换的手势,如果引入滚动banner/横向列表/二级Tab都会让用户迷惑
  3. 对于截图中又有滚动banner + 看起来可以滑动切换的tab的,真是交互灾难啊。

之前面试的时候问过微信某设计师,为什么会这样,当时好像是说因为曾经符合Android Design的微信支持横划切换Tab,为了适应用户的习惯就没有去掉。

这可真的不是什么好理由。另,我相信微信是可以做出符合Android Design的好的设计的,用户也能很快上手,但是微信的角度讲,可能再也没有什么动力做这件事了。

补充阅读:Designing Effective Carousels

2. 糟糕的新功能介绍

产品设计业界三大毒瘤:启动新功能介绍/Hamburger/弹窗求好评。
把产品内的功能介绍做的这么烂的,我还是第一次见。。。

首先,产品设计最好不要依赖用户看你的说明,一旦这个功能需要用户看说明才会用,就意味着交互不符合直觉。能没有,就没有。其次,部分高级功能给用户合理的引导是好的,但是应该在合适的时间给合适的人看。如果所有用户都要看,通常证明这个设计有问题。


如图所示,这个产品里有3个几乎一定会看到的新功能介绍/引导。

  1. 左图首次启动就会出现,这张图充分证明横划切换Tab这个设计就是有问题的好么,然!后!此时按Back键是没反应的,必须点击屏幕才能继续。
  2. 右上图播放新闻类内容的时候,首次把手机横过来,进入全屏播放就会出现,特别神奇的是:读起来很难,因为三句话结构差不多,但是这个时候后面的视频还在继续放,我他妈到底要不要看你这鬼玩意,同样的,按Back键是没反应的,必须点击屏幕才能继续。
  3. 右下图更神奇,我试了几次也没搞这玩意的出现逻辑,看着看着突然就出现了一个问我要不要开始GPU加速?同样的,这个时候后面的视频还在继续放。什么是GPU加速,如果这么好为什么默认不开,我开了会不会出问题?出了问题怎么办?Don't Make Me FUCKING Think啊!!
  4. 额外槽A:第二点提到的,如果你把手机横过来,进入了全屏播放模式,此时竖起手机,是不会回到窗口播放的,需要自己点击Back。这是典型的反直觉和inconsistency。
  5. 额外槽B:右上图的功能虽然几乎成为国内在线播放器标配(对于有需要的人是否仍需要这么强烈的介绍?),同时引入了误触的问题(是否需要默认开启?然后又有了屏幕锁的功能....),简直是feature复feature,feature何其多的感觉,只YY功能,不做设计的人,是不叫产品经理的。

(此处删除了一段黑)

先写到这,回头继续写写

  • 基本的Consistency
  • 新功能引导设计的基本原则
  • 过于密集的操作
  • Hamburger sucks

通知类短信的聚合,应该是这样婶儿的

前两年MIUI做了一个功能是通知类短信聚合,把所有所有银行啊,验证码啊什么的短信收在一起了。有效的把人与人的联系/机构到人的通知分开了。然后很多同行也『致敬』了。不过通知类短信和会话短信其实不是一种东西。

我们都习惯短信首页列表是按照联系人聚合的(thread-based),因为我们和别人联系的时候是有明确的上下文关系的。比如:昨晚约了今儿去吃烧烤,今天可能还要问问具体时间之类的。

而通知类短信真心都是通知,通知这玩意[通常]是以告知为目的,上下文不相关的。其实只有最新的/未读的对我最有用。那么thread结构其实是不对的。

所以,通知类短信最合适的方式其实是时间线。打开默认就看到最新的通知类消息。
- 当有多条不同来源的通知类短信,也不用再点开thread看了,看完还得back回到thread-list再看下一条。
- 有10条新的也只需要看一次就全部已读了。

简直太他妈方便了。

其他说明:

这个方案不是说不应该有thread view,可能应该有,存在怎么切换的问题,可能性很多,可以探索,不过不是核心问题。

产品批评:知乎 for iOS 3.0

之前发在知乎专栏,移过来

注:1. 批评并非是指责的意思;2. 批评和吐槽的区别在于是否建设性。

知乎 for iOS 3.0上线,简直大快人心:单是去掉了内个hamburger就已经值得去AppStore打个五星了!新的结构优点多多,各路人马已经夸奖过了,本篇说说不足。

1. On-Boarding

这个没截图,不过升级上来的同学应该都看到了,新版本介绍页面,这个页面内容我是没看,但是有一个烦人的问题:页面底部『进入知乎』字样是一个可以点击的按钮,但是没有框,页面上有很多同样颜色的内容,『这个是可以点的』的印象完全依赖用户曾经见过很多此类东西,对不够熟悉智能手机的用户很不友好。

2. Splash

splash

见上图,如此清新强调内容/阅读的界面设计,为!什!么!有个黑色的Splash,完全不可理解。难道是为了暗示我们新版做了夜间模式么?看不懂啊。时不时打开知乎先看到一黑屏(如果没仔细看可能没发现内上面还有『知乎』字样和URL),很莫名。我也不是Apple HIG党,并非一定要用一张界面空内容图,但是颜色还是应该和界面主题相关才好。

3. 一级Tab导航

tabs

这个版本的知乎,一级Tab只有ICON,没有写对应的文字Label。这样的设计有很多理由,比如说

  • 好看(是的元素少好看,字越看不到越好看,所以烂设计师都喜欢小字)
  • 降低了Tab高度留给内容
  • 都是常用操作,图标用户一看就懂了
  • 如果用户不懂的话点两次就学会啦

这是一个我们踩过的坑,MIUI V5之前,Dock上的ICON一直是没有文字标签的,原因如上。也不太有用户反馈这个问题,因为其实不怎么影响使用,看不懂点一下就可以了,但!是!我们自己(部分PM和工程师)在使用的过程中都遇到了这样的问题:当我有意识的去找一个App的时候(通常是通讯录),总要看一两秒Dock上的那个图标才能反应过来是它。这和我们的使用习惯有关系,因为经常刷机的缘故,Dock上的电话/通讯录/短信通常不会变,但是通讯录不是一个经常用的App(原因另说)。对于一般用户来说没什么代表性,但是,对于新上手我们手机的用户一定会面对同样的问题:这几个是什么?

一个简单的逻辑问题:如果Dock上的图标都是最常用和重要的,为什么它们的展示反而比其他图标弱呢(没有名字)?

后来经过不懈的推动,我们在MIUI V5的Dock上加上了字,印象里只有少数反馈说好,没有任何数据证明这是一个对的决策,但是我们自己用起来舒服太多了。

在知乎这个Case里面,去掉了Tab上的文字,对于新用户非常不友好,不利于新用户上手,私以为知乎远没到Pinterest那种成熟社区的阶段,不应采用类似的设计。

4. 发现/消息的信息架构

2ndtabs
用上新版之后,感觉这两个Tab特别不舒服 ,有如下原因

  • 头太大了, 和首页只有一个搜索框的Title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似乎和突出内容的主旨不合
  • 发现Tab中:推荐/热门/收藏的关系是什么,横划切换Tab并不是一个正常iOS用户了解的行为,这种Tab结构并不能让热门和收藏有足够好的展示。
  • 消息Tab中:赞与感谢是不是通知?所有通知都对我是等价的么?我是否真的需要看每一条消息or赞or感谢?私信是消息么?
    后两个问题是知乎的业务逻辑,不能在交互层面简单的解决,第一个问题,如果后两个问题想通了,可能就一起解决了。

总结:知乎 for iOS 3.0是一次很成功的redesign,设计的好,实现的也很好,赞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