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从玩摄影以来就接触过很多相当神秘的术语,有一些很快就搞明白了,有一些至今还被人忽悠,今天我来说一个事情,为什么老头子和各种2B摄影杂志都告诉你正片(也就是反转片)效果好,牛逼。
下文完全是在刚才出去吃饭的路上悟出来的,爱信不信,不信拉倒=__=。
下文涉及相关术语:宽容度、动态范围
宽容度一直是我很纳闷的一个概念,去[google什么叫宽容度](http://www.google.cn/search?hl=zh-CN&newwindow=1&safe=off&client=firefox-a&rls=org.mozilla%3Azh-CN%3Aofficial&q=%E4%BB%80%E4%B9%88%E6%98%AF%E5%AE%BD%E5%AE%B9%E5%BA%A6%EF%BC%9F&btnG=Google+%E6%90%9C%E7%B4%A2&meta=&aq=f&oq=),你会看到很多种不同的解释,所有“搞摄影的”都会告诉你宽容度的单位是档,比如Konica某个胶卷的宽容度是7档,正2档负5档。并且告诉你这个意思是你可以过曝两档或者欠曝五档依然不会损失照片中的细节。其实这是一种非常不科学的扯淡的说法。
第一,我们要明确,相机拍照的时候就是记录从镜头进入的光线的分布状况。
第二,光,是有强弱之分的。
第三,无论是数字的还是模拟的(在这里就是指胶片),在其基本单位层面都是离散的(数字的就不用说了,胶片在分子层面也是离散的)
如果你拍过灯泡就应该知道,想把灯丝拍得清清楚楚,快门就会很快,其他地方就一团黑,如果快门慢了,虽然别的地方能看清了,但是灯就完全过曝,一片白。以胶片为例(CMOS或者CCD也差不多),如果全黑就证明这个位置上的银盐接收的光子还不足以发生化学反应,如果全亮就证明该反应的银盐都反应完了=__=。而刚好完全反应与刚刚开始反应这两种情况需要的光照量的比值,就是所谓宽容度,然后可以读一读[这个](http://www.xuye.net/?action-viewnews-itemid-157),所谓宽容度,实际上是指在胶片一次拍摄中能记录的最暗与最亮的光强度的比值,其实你要是知道什么是对比度就可以很轻松的理解这个概念。
宽容度高有很多种好处,最主要的就是可以记录更多的信息,因为在很多自然光摄影的情况下(尤其是有日光),场景的对比度都要超过胶片的宽容度,因此胶片的宽容度越高,就可以记录越多的信息。银盐时代我不太了解,但是在数字时代,这种记录还需要更高的色彩位数做支撑,否则,宽容度越大,记录在文件中就越离散=__=
但是大宽容度也有坏处,因为表现介质的对比度有限,无论是相纸还是显示器,因此当来源的宽容度越高,直接表现出来,看起来反差就越差。
然后,其实我们就很容易理解,为什么都说正片色彩好啊,漂亮啊,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丫宽容度低。这样的低宽容度保证了有限亮度范围内色彩的充分展示,并带来强烈的反差(视觉上高对比度)。相纸全黑和全白的对比度我是不知道,不过我们用的显示设备,目前还停留在8位阶段,灰度变化一共256级(这不是亮度,图片不是发光体,因此其表现的亮度等级在显示时候是灰度)。如果照相设备拥有很高的宽容度(插一句,动态范围Dymtic Range和宽容度是一个逼意思。。),并且支持保存为12bit甚至14bit、16bit格式的时候,显示出来就很郁闷,因为无论你的暗再暗,也就是000000了,亮度高也高不过FFFFFF。
最后,有的同学可能会问,为什么高宽容度的照片显示出来反而对比度会低,我们用数字说话,假设你镜头里面是个屋子,里面有张桌子,屋子最暗处是1(让我们无视单位吧),最亮处的灯是1000,桌子亮度区间是10-300,你的相机宽容度是1000,完美利用,你这张照片记录最亮的地方是1000,最暗的地方是1。但是在显示的时候,因为显示设备只有256级,你的1000只能显示成256,你的1还是1(其实不是了=__= 不过大体结果能说明问题),桌子从10-300,缩成了3-74左右,那么在显示器上他们的对比度是25左右(虽然和显示器本身素质有关,我们暂且无视吧),如果有个宽容度是30的相机,拍这个桌子,精确曝光后,则显示出来的对比度就是256。大概就是这样。
一言以蔽之,宽容度和对比度基本是一个意思,动态范围就是宽容度。
越写越乱越抹越黑,写到最后已经不知道自己要说什么了,洗洗睡去明天和天外天北京众去恭王府,虽说我对和珅没有爱,但是大家聚聚还是不错哈:D
我最爱我媳妇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