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loody Sunshine

Just too damn hot

对最终用户收费也是大趋势

如题,今天反思之前用天外天音乐数据分析的长尾,感觉还是有问题的,虽然每月至少被点击一次的量仅近80%,与长尾理论里面提到的数据出入很大,不考虑统计不到的部分,还有一个数据也很重要。后面70%-80%的页面贡献了多少流量。当时忘记看了。有空再研究一下。
  另一方面,互联网企业盈利模式的主线一直没有离开类似B2B的模式,很遗憾的,目前直接靠最终用户消费生存的互联网公司基本都停留在小打小闹的阶段,而且从事业务领域多具有欺骗性(包括各种增值业务),已经给高端用户群造成了比较坏的印象。但是也可以看到,更多的卖服务的网站正在出现,无论他学的是Feedburner也好,Flickr也好,免费使用,并为收费用户提供更多功能的模式已经在国内多了起来,这样挺好,从资源利用的角度讲,把有限的资源重新分配,以收费为门坎,更多的资源提供给需求更大的用户群,可以认为是一种市场细分的方式。可以预见的是越来越多的用户会接受这种形式。
  不过还是需要怀疑的是,长尾这东西,实际上是花大成本赚小钱,尽管书里对成本描述得近乎为零,实际上却完全不是这样,尾巴只能长到连人员、存储、运营等方面都计算在内的成本还划算的位置,再往后就是赔钱。尽管存在一种数据收藏控的理想,但是从经营的角度讲却不合适。如果90%的尾巴只带来16%的利润,宁可不做,这条尾巴成长的太慢了。与其做好一个长尾不如细分市场之后多做几个80/20更有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