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R 20251010

题图:十一去户外了,愉快。今天早上去了趟医院,发完了点~

【蔚来】任少卿的智驾非共识:世界模型、长时序智能体与 “变态” 工程主义

任少卿在这个时间点出来接受采访,我理解主要是对冲一下市场上蔚来智驾团队动荡和他本人要跑的传闻,既然需要对冲,那说明确实挺动荡的。不过访谈内容还是挺有看头的。

我们的最终目标,是通过 Open-set(开放集指令交互) 智能引擎实现真正的开放式交互。所谓 Open-set,就是把 L(语言)和 A(动作)彻底变成开放的:用户不再局限于输入有限的指令集,而是能够随意表达,系统也都能正确理解并执行。 从有限集到无限集——这才是语言加进去的终极意义。只是这一步我们还没做到。

我对大模型的期待也是这个,不期望它真正能万能,但是能做好理解和功能分发,不知道大模型版 Siri 是不能能实现。

晚点:有一个疑惑,你们在 2024 年 7 月的时候为什么要推一个 AEB(自动紧急制动)的端到端版本?当时很多人都觉得你们内部是不是出什么问题了。小鹏 5 月针对行车全功能推送了端到端落地,华为是 9 月、理想是 10 月。 任少卿:其实很简单,就是为了减少事故。全球每年交通事故死亡超过一百万人,而现在大多数路况还是人在开车,所以必须同时解决智驾和人驾的问题。我们做了第三层数据系统,把所有接管、事故原因都拉出来分析,甚至接入保险数据,不光看事故次数,还看损失总额。结果发现,最大的风险就是前后车碰撞。但传统主动安全标准场景太有限,覆盖率不到 10%,因为以前都是工程师写规则,测试周期又长,只能把规则写得很死,确保过标,结果就是覆盖不到真实世界的大多数事故场景。 所以我们做了两件事:用端到端模型,让数据直接覆盖更多真实场景,不再靠人一条条写规则;建立大规模伴生测试体系,现在每周能做到几千万公里。 这两件事结合,把 AEB 的真实场景响应率从十几提升到七八十。上线后,我们和保险公司对账,确认事故损失下降了 20% 多。

智能驾驶功能的宣传方面是能看出一家公司做不做人的,现状是市场上所有公司都是 L2 级别辅助驾驶,也就是随时都需要人看着,算法的能力是帮你省力,但是具体功能开启的时候都会明确提示你,你得看着,不要完全相信算法。哪些公司宣传这东西能代替人,哪些公司就不做人了。

【AI】戴尔 CEO 迈克尔・戴尔谈“数据中心热”:总有一天数量会“过多”

据美国 CNBC 报道,当地时间周二,戴尔科技 CEO 迈克尔・戴尔表示,尽管市场对计算能力的需求非常旺盛,但 AI 数据中心的建设最终会达到一定上限。“我相信总有一天这类设施会过多,不过目前我们还没有看到任何迹象。”

这个标题挺新闻学的,人家后半句说的是「目前还没有看到任何迹象」。不过戴尔大爷这话也等于没说,最终 AI 算力过剩的那一刻,大家把芯片也倒进河里就能解决啦!(我们也许也能用上便宜的矿卡了呢?)

Let’s check in with HP employee Imran Chaudhri.

Remember the Humane AI pin? And that serious-as-a-heart-attack TED talk about the future of computing? Well, Qualcomm featured Chaudhri in its Snapdragon Summit keynote today, where he’s talking less about lasers you wear on your shirt and more about the amazing battery life on the OmniBook 5 series. How it started, how it’s going, etc. etc.

我觉得我自己已经属于嘴比较贱的类型了,这个帖子我看了都觉得太贱了hhhh

其他一些乱七八糟的